教科研简讯第84期
发布时间:2021-08-28    浏览:114次

1

【教学简讯】

雏凤新声 心齐志酬 踔厉奋发 同心同行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开展2021年暑期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活动

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加快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8月24、25日,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组织开展2021年暑期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活动。

一、发展历程激动人心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8月23日上午8时,培训活动在《弘德之歌》铿锵有力的旋律中拉开了序幕。校长郭晓华为青年才俊们分发并解读《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纸短情长,信中凝聚着弘德人的荣誉感、幸福感、使命感和归属感,更彰显出弘德人文化自信、精神底色和教育情怀。

2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长郭晓华分发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

 

正如一首歌曲所唱:世界那么大还是遇见你。世间所有的情感,只有双向奔赴,才会更加美好。郭校长鼓励大家:“你们正值青春,我们志同道合,咱们齐聚追梦的殿堂,共同谱写教育的华章,携手奔赴教育的远方。”听了郭校长的感人至深的寄语,在座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一定牢记校长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二、学习教育政策法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接下来办公室主任魏国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政策法规专题培训。魏主任强调,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教育政策法规,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青年教师们要依法施教,做守法“弘德”人。

3

【办公室主任魏国进行教育政策法规培训】

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杨诗云老师以2018年河南最美教师任明杰的事例引入,为大家进行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思想上的洗礼,使青年教师坚定了教师职业理想信念,铭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师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三、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 打造“全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用“全健康”(德为魂,体为基,心为根,能为重,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需要所有教育者系统思考的一个深刻问题。

河南省骨干教师谷苏乡和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康金平两位老师针对日常教学策略为大家传经送宝,特别是对如何有效布置、批改作业分享了自己的“秘籍”。她们也勉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传播知识与思想、塑造灵魂与生命的优秀教师。

新乡市模范班主任魏玮,从狠抓落实的常规管理和注重品味的班级文化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智慧。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学生的领路人,任重而道远,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张雪丽老师以及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王景美老师就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培训,满满的“干货”对青年教师高效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课堂内外效率提供了极大帮助。

4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四、师徒结对薪火相传  导师引领教学相长

为帮助青年教师实施职业规划,搭建成长平台,8月24日上午8时,学校隆重举行“青蓝工程”导师带教项目启动仪式。通过师徒结对,选派师德师风好、教学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在备课、上课、教研、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结对帮扶,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名师与新秀的携手,是经验与关爱的传递,是收获与激情的融合,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是成熟与积累的再生。师徒结对,构建的是一个团队,一种文化。一纸承诺,师徒互赠,以初心致匠心;一方纽带,感师恩,结情谊,携手砥砺前行。

五、同心共历熔炼团队 聚力奋发筑梦前行

一滴水只有流进了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而一次成功的团队建设,就是让个人更快融入集体的催化剂。8月24日下午,主题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青年教师团建活动火热进行中。

时光漫漫,余韵悠扬。在定格的彩色照片里,在回荡的欢声笑语中,饶有趣味又富有意义的团建活动落下了帷幕。通过本次活动,增强了新入职教师的团队融入,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今天的精彩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将来的日子让我们携手并进,奔赴教育的星辰大海!

六、不忘教育报国初心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有意义的时光总是流逝得飞快。

结业典礼上,青年教师姬志敏代表发言: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太幸运了,入职二十二中这所全国文明校园,有学校领导为领航,有导师为掌舵,有同事划桨,我们只需要扬帆起航,便可以乘风破浪,德行天下,开启新的征程,驶向成功彼岸!

最后,学校党总支书记赵振亚书记做总结讲话。他为青年教师讲解了“内循环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生命有限潜能无限”理论。希望大家能够把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把改变作为一种常态,把坚持作为一种品格,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为期两天的2021年暑期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不仅为青年教师指明了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方向,而且更加坚定了青年教师在学思践悟中的理想信念。二十二中全体教师将继续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发扬同心同德的学校精神,共同成就教书育人的幸福人生。

 

 

 

 

解难题,守正创新;谋长远,正本溯源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召开2021年秋季学期落实“双减”“五项管理”及思政一体化建设会议

一、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在即,“双减”新政应声落地。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标本兼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未雨绸缪,多次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旨在落实政策、破解难题,直面问题、精准施策,摸索出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8月29日,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召开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全员参加的“落实‘双减’、‘五项管理’座谈会”。

5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全员参加】

校长郭晓华率先发言,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参会人员:刚刚经历过洪灾和抗疫双重考验,大家要珍惜生命,珍爱工作,以更大的热情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不畏难、不逃避,讲政治、讲科学,积极探讨,认真研究,集思广益,精准施策,拿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案,确保“双减”新政落到实处。

6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长郭晓华发言

7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务处主任刘彦利对政策要求作详细解读】

教务处主任刘彦利针对“双减”中的“减轻作业负担”及“五项管理”各项要求作了详细解读,并指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违反新政、亟待解决的问题,敦请大家务必高度重视,做到认清形势,令行禁止。同时对新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了新的规划:以落实“双减”“五项管理”工作为契机,全力打造“全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任务,涵养高尚师德规范从教行为;以“青蓝工程”导师带教为平台,科学思维助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力争实现“三提”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速多元作业开发,提质课后延时服务。

各学科教研组长针对学科特点,对标“双减”新政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研判,制定出因应新政的新学期工作计划,就如何布置、批改作业,如何开展学科特色活动,如何开展教研组备课活动等问题认真探讨。力求做到革新理念,抓牢课堂,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自愿学习,最大限度实现减负降压、提质增效。

党总支书记赵振亚做总结发言。他强调:“双减”新政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吃透政策,明确方向;抓好常规,守正创新;科学应变,稳中求变;树立信心,知难而进。找出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新办法,力求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学习成绩。

8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赵振亚做总结发言】

一直以来,“科研兴校”是我校六大治校方略中的重中之重,新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只要我们做到坚守政策,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守正创新,谋划长远,正本溯源,就一定能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在教书育人道路上渐行渐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实现鼎立中原、闻名全国的现代化强校远大目标。

 

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凝聚培育时代新人合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月30日、31日,副校长李海蓉、教务处主任刘彦利及政治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开展的2021年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暨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深入推进“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9

【教师们认真观看直播】

本次思政课围绕守初心、担使命,上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主题思政课以及感恩党、跟党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活动中,老师们认真看直播,用心做笔记。大家纷纷表示:防汛抗疫不仅是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大课,一本鲜活的德育教材。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利用好这本教材,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引领学生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砥砺奋进、奋发有为。

张雯雯老师:开学第一课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感人故事,抗洪、抗疫视频、图片中,感悟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制度的优势,并在思考、探索、自主研讨中寻找原因,树立起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显艳老师: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以培根铸魂为己任,把党和国家的关切目光,人民至上的深沉情怀作为学科教学底气,把抗疫、抗洪过程中全国上下守望相助的爱国精神作为鲜活素材,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感,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爱玲老师:面对严重的洪涝、新冠疫情,河南人民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下,万众一条心,上下一盘棋,不怕苦难,共克时艰,迅速战胜洪涝灾害和疫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生产生活中,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开学第一课,把灾难当教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坚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赵晓琴老师: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思政课的首要目标。通过开学第一课,让青少年认识到灾难面前,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我们战胜洪灾,抗击疫情的核心和灵魂,激发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常箐老师:一场千年难遇的大暴雨席卷了新乡,城市内涝严重,全国各地的救援队自发投入抗洪救灾工作中。我所在小区居民得知来自湖北的蓝天救援队急需要在小区安置的被褥枕头等生活用品时,纷纷积极响应,不到半个小时,32个地铺就打好了,附近的几家饭店也免费招待救援队。这些平凡人平凡事深深感动着我,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伟大的中国人民!

赵君方老师:多难兴邦、守望相助、万众一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曾经这些美好的词汇、枯燥的考点都在这次河南暴雨及随后而来的疫情中,被一个个挺身而出的凡人诠释得无比鲜活、生动。这些词汇就飘散在新乡市每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内,温暖着每个新乡人的心。

周景芳老师: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个个感动难忘的瞬间、一张张可爱的面孔、一个个奋不顾身的身影,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与不易,让我们明白了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身边平凡而伟大的英雄。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教育;用行动引领行动、用心灵启迪心灵,用情感温润情感、用生命点亮生命。

蔡红老师:一堂“守初心,担使命”的开学第一课,把灾难当教材,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当素材,为我们展示了生命至上,大爱无疆,这就是“中国力量”;一堂“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政大课堂,更加明确的阐述了党的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无上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高度重视“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从队伍到基地,从课程到活动,从校内到校外,努力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融合,扎根牧野大地,汇聚红色资源,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追寻精彩课堂的过程中,全体教师一定会坚守教育初心,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实际行动践行思政教师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优秀文章交流】

双减”落地,如何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庭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什么要持续加大对中小学阶段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双减”落地后,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两位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影子教育”是怎样危害孩子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超凡

当前,校外培训已演变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社会现象。从培训目的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校外培训主要包括为了学科学习和应试而进行的课外补习与旨在培养兴趣和特长、提升综合素质而开展的素质类辅导两大类。前者常被称为“影子教育”,它是指“以主流教育系统为基础、由市场化机构或私人提供、发生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有偿辅导和补习”。“影子教育”是校外培训监管和治理政策的主要规制对象。

“影子教育”依附于主流教育系统而存在,其内容随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规模也随主流教育的发展而壮大。在我国,校外培训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教开始,已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庞大、领域全面的产业。

校外培训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以及促进教育创新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影子教育”却影响了主流教育这个“本体”的生长。该领域的权威专家马克·贝磊的研究表明,“影子教育”可能会破坏各国在拓展平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努力,加剧社会不平等;也会损害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效率,造成正规教育系统的低效。如果学生将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补习,则会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内容、标准乃至价值导向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治理,此次出台的“双减”意见,更是明确了“双减”的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关怀,对于深化校外培训改革、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

校外培训与学业表现之间并无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多项关于“影子教育”的权威研究表明,即便校外补习短期内能提升成绩,但补习时间越长可能积极效果越小。

“双减”工作的核心是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规范校外培训两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从根本上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和学习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实上,“减负”并不是一个新政,多年来,我国推出了不少“减负”举措,但政策和改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校内。然而,校内压力的减轻似乎并没有减少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评价与筛选机制下,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往往意味着将来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研究表明,当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主要通过高风险考试进行分配的时候,家庭普遍希望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升子女在升学考试中的竞争力。因此,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重点大学入学机会所带来的压力势必会逐级传递至基础教育阶段。对很多家长来说,似乎每一环节都不能落下,他们在重重压力和身心疲惫之下依然不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加码,直接表现为对各类课外辅导班、补习班趋之若鹜。

一些家庭对课外补习的追逐已经让补习变成了一场教育投入的“军备竞赛”。而这个现象也体现出一些家长和学生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和学习观,即把考试、分数和排名当作学习的核心目的而非水到渠成的结果。一些机构以学科辅导、强化应试、超前超标为导向的培训,直接迎合了学生和家长的提分与应试需求。然而,连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条件——成绩提升并不总是成立。在培训机构的宣传和渲染下,许多家庭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外补习一定会带来好成绩,但其实成绩提升与在补习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并无持续的正相关关系。遗憾的是,这种正相关的缺失并没有降低人们对课外补习的需求,即便补习效果甚微,许多家庭还是会采取“换讲师、换补习班”的策略继续投入。

多项关于“影子教育”的权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类补习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模糊的。有不少研究验证了校外培训在短期内对成绩提升有积极影响。但一方面,这种影响仅能说明补习与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即不能证明学习成绩较好是因为接受了补习。另一方面,补习的效果也因不同学段、学科、形式、课程质量、讲师水平、学校和地区、家庭背景等呈现出显著异质性,而现有研究并未在这些异质性分析上形成一致结论。例如,仅就补习对数学分数提升的影响来看,效果也是好坏参半的。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即便课外补习短期内对提升成绩有效,但补习数量、时间对成绩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补习时间越长可能积极效果越小,甚至会过犹不及。

还有一些研究验证了课外补习对学习成绩提升无明显效果甚至有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基于韩国学生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侧重于应试技巧的课外补习在提升成绩方面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可能是学习时间和负担的增加会让学生产生疲惫和厌烦情绪。还有一些国内学者跟踪了补习对学生升学后学业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小学低年级参加学科类补习对初中相应学科成绩有负面影响,而小学高年级参加补习对初中三年学业增长速度有负面影响。

低质量高强度补习有损孩子的能力和健康

研究表明,参与高频率补习的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

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学业成绩的进步,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从长期来看,如果补习是低质量、重复性和高强度的,将对学生自我管理、思维能力、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自主学习不仅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且在大多数学习环境下,它是帮助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业成就、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信念、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能力。然而,研究表明,以应试为导向的补习可能会逐步损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补习可能会导致学生严重依赖他人,从而缺乏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补习会占用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补习倾向于训练零碎的知识,其对高阶认知活动有负面影响。与此相反,许多研究发现,不依赖课外补习的优秀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使用认知策略。

在思维培养方面,一些培训机构把“捷径”和“效率”作为“招生利器”,导致学生“补习越多,学习和思考越少”。许多针对“影子教育”的调查表明,在一些国家,接受大量课外补习的学生因为疲劳而在课堂上睡觉,甚至不去学校上课,这不仅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质量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一些低质量机构一味灌输学生应试技巧,他们为了考出好成绩,一般只注重解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非热衷于对知识的追求,更谈不上对知识的钻研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一些学生仅仅学会了机械地套用公式,而这种死记硬背的练习或许可以提升他们在临近考试中的成绩,但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能力往往会被削弱。同时,来自课外补习的压力使得学生难以获得更多形式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不少学生课外补习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领域的发展为代价的。

在补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很多研究表明,参加课外补习可能会增加抑郁症状,特别是那些参与高频率补习的学生,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因此,成绩的提高可能是以心理健康为代价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非常需要自处的时间去形成稳定的自我,而高强度的补习剥夺了他们属于自己休闲、锻炼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身体素质下降以及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以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为框架,认为“影子教育”从业者在补习中利用了被教育系统压抑的学生个体。当社会被市场力量驱动时,一些“影子教育”从业者想达到的是商业目标,而非教育目标。校外培训强化了竞争、筛选和“起跑线制胜”意识,并向社会灌输这种理念,让家庭更加坚定地认为分数、升学等是孩子向上流动不可避免的社会要求,这无疑会增加学习者对高风险考试的焦虑。

树立正确教育教养观,多方携手共塑良好教育生态

更为重要的是,家庭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养观,扭转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

对很多家庭来说,“减负”并不能转变他们“继续加强课外补习”的行为。因此,降低考试所带来的风险,建立一套既能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反映学生心智结构和能力成长,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系统,至关重要。这就必须综合运用好结果评价、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等多维度评价。

大力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家庭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养观,扭转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学科类课外补习即便在短期内对提升成绩有一定帮助,但长期让孩子处于补习高压中很可能是以牺牲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教育功利化往往更强调眼前利益的实现,而忽视教育对个体与社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高分和重点大学文凭等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要起点而不要终点成为流行做法。

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眼光,摒弃短视化和功利化教养理念,才能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应对社会挑战的综合能力。家庭不必在“教育落后”问题上过度恐慌,而应该认识到,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从来都不是轻松的,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现象,要学会坦然面对、分析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付诸课外补习。教育需要尊重成长规律,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面对补习“军备竞赛”时,家长要冷静判断和选择,不要相互攀比和盲目跟风,而应根据孩子成长的实际,找到一条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优化路径。

与家庭教育相配合,为切实增强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优化学校教育供给,“双减”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充分体现出政府对打造高质量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好学校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对家庭来说,也应更加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的质量,密切与学校的联系,家校携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双减”另一侧的校外培训,国家也正在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治理能力来遏制校外培训中的不良问题,以确保“双减”工作有效展开。可以看到,近年来关于校外培训的诸多治理举措已取得显著成效,这对于淘汰违法违规低质量机构、引导校外培训正确发展方向,发挥其在非学科课外服务、职业教育、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着重挑选一些成熟、规范和高质量的机构参与到课外服务体系建设中,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发挥其长期积累的教研和创新优势。

“双减”减的是学业负担,减的更是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负担。我们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常规和常理,最终回归本质。面对“双减”政策,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摆脱惯性思维、摒弃短视和功利主义,让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难题在这个时代真正被消解,让美好的教育理想真正栖居于现实。

多举措引导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合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海涛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和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群众反映日益强烈。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线上培训机构的爆发式增长,一些机构盲目逐利,存在超前超标、超期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中央近日出台的“双减”意见要求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需要强化主体责任,坚守正确方向;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内涵发展。这是规范校外培训的必由之路,更是积极维护整体教育秩序的使命所在。

第一,以强化主体责任促进坚守正确方向。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双减”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系统做好部署,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做实做细落实方案,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应建必建,加强自身党建工作,理顺培训机构党组织隶属关系。引导培训机构端正思想、严格内部管理,规范收费等行为,防止培训造假及以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社会效益。

第二,以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依法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是民办教育的一部分,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律精神都适用于培训机构,但其中没有针对校外培训的专项条款。因此,需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按照“双减”意见的要求,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对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开展专门立法研究,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构建覆盖校外教育培训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在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统筹领导下,研究制定专门文件和规范治理方案,明确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配套政策,如制定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办法、培训材料管理办法等,会同有关方面拟订线上线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

第三,以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以落实“双减”意见为抓手,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为着力点,坚持从严审批,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治理、严肃查处。建立健全部门联合常态化排查机制,加强校外教育培训从业人员排查,严格学科类培训人员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格培训场所消防安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机构;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强化线上线下培训收费监管,严控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多种方式,对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同时,转变监管理念和手段。按业务属性确定行为规则和监管主体,加强事前监管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培训机构、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研制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培训机构日常管理事项网上并联办理,及时主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

第四,以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内涵发展。落实“双减”意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需要有系统的领导、良好的制度、专设的部门,更需要执行能力,确保形成真正健康的、高质量的教育培训生态秩序。校外培训机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新阶段,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已建立,需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合规发展,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本着公益性的初心和教育情怀,把精力真正放到提供有品质的多样化素质教育服务上来,用真正高质量的校外培训赢得政府信任、社会认可、家长和学生满意。从政策实践看,校外培训监管涉及到机构界定、监测、管控、处置、评估、评测、审查等一系列环节,需要细化和细则,需要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更需要各地加强政策执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业队伍力量。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同样需要注意工作方式,全面考虑各方客观诉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强化宣传引导、凝聚改革共识,共同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

(本期主编:彭佳 孙俊坤)